配资炒股的风险大吗 光伏产业链迎来大事件。
2月14日,通威股份宣布不再至多出资50亿元“牵手”并控股润阳股份。当日晚间,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终止向润阳股份进行意向性增资。
此前,润阳股份曾谋求IPO但最终宣告失败。此次通威股份终止收购后,润阳股份的未来出现新变数。
在2月初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通威股份表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约310.9亿元,即使在2024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甚至持续低于行业现金成本的冲击下,公司仍然保持了较强的经营韧性,全年维持经营性现金净流入。“目前公司现金储备充足,2025年暂无大型项目开工计划,预计今年主要资本开支为部分存量项目的尾款支付”。
终止入股
2024年8月的公告显示,通威股份与润阳股份、上海悦达新实业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等润阳股份相关股东、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达集团”)签订《增资意向协议》。
根据协议,通威股份拟在公司完成对润阳股份的尽职调查以及审计、评估工作,并与各方达成正式增资具体方案后,以自有或自筹资金向润阳股份现金增资,同时现金收购悦达集团前期增资10亿元取得的润阳股份股权,合计取得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前述交易总计金额不超过50亿元,交易完成后,润阳股份将成为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
数据显示,润阳股份在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均稳居全球太阳能电池片销量的第三名。
在最新公告中,就终止本次意向性增资事项的原因,通威股份称,自《增资意向协议》签署后,公司组织业务团队以及各中介机构积极展开对润阳股份深入的审计、评估、法律和业务尽职调查,交易各方也持续以有利于润阳股份及相关方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了多轮详细、全面的沟通磋商,但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商务条款未能达成一致。
通威股份表示,基于对交易各方诉求的充分研讨及高度尊重,经协商一致,并经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及第八届监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决定终止本次意向性增资事项,前述《增资意向协议》亦同时解除。
通威股份称,前期签订的《增资意向协议》仅为交易各方达成的初步意向,公司在本次交易中尚未向其他交易方支付任何款项,《增资意向协议》解除后,协议各方仍需继续遵守保密条款约定,但交易各方均无需对本次交易的终止承担赔偿及法律责任,相关事项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战略入股交易终止了,通威股份、润阳股份仍然有意继续合作,拟探讨多晶硅业务合作经营事项,推动产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据披露,润阳股份主营业务以高效太阳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同时涉足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组件及光伏电站业务,目前已通过内蒙古润阳悦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夏润阳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多晶硅产能超13万吨。
另一方面,通威股份作为全球多晶硅龙头企业,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管理及市场优势。
通威股份表示,为促进产业资源高效利用,双方拟探讨润阳股份项目公司多晶硅业务的经营合作:由通威股份提供专业技术及管理支持等方式,协助项目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提升,优化项目公司多晶硅业务产业竞争力。具体合作事项尚在初步探讨中。
通威股份同时表示,如未来合作经营开展顺利,双方也可继续探讨其他深度合作。
多晶硅企业纷纷降负荷运作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多晶硅价格持续走低,行业普遍承压,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宣布有序控产减产。
2024年12月24日晚间,通威股份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关于部分高纯晶硅项目技改检修暨有序减产的公告称,受西南地区冬季进入枯水期电力价格环比提升影响,考虑光伏产业总体行情持续处于底部调整阶段,逐步安排永祥股份下属4家高纯晶硅生产公司,根据公司总体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技改及检修工作,阶段性有序减产控产,后续具体复产安排将根据项目地电力价格变化以及市场行情统筹规划。
同在2024年12月24日晚间,大全能源发布逐步启动高纯多晶硅部分产线阶段性减产检修工作的通告称,公司将逐步启动对新疆及内蒙古生产基地高纯多晶硅产线的阶段性检修工作,对部分产线进行有序减产控产。
据披露,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协鑫科技多晶硅产能分别约为90万吨、30.5万吨、50万吨,三家合计多晶硅产能超过170万吨。另据统计,2024年国内已投产的多晶硅产能约为260万吨。
目前,在从底部小幅回升后,多晶硅价格等光伏产业链价格仍然维持低位运行。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2月12日披露的数据显示,该周多晶硅市场价格整体较为稳定。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3.90万元—4.6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17万元/吨;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80万元—4.1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90万元/吨;P型多晶硅成交价区间为3.20万元—3.6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40万元/吨。
硅业分会表示,截至目前,我国所有在产多晶硅企业基本均处于降负荷运作状态。现阶段头部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市场感知情况出现较大差异,预计接下来的市场价格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僵持博弈,企业成交价格分歧有加大倾向。
“目前来看,在有序减产控产因素影响下,光伏产业链上游价格小幅企稳回升,但难言趋势性转变。光伏产业链价格仍将磨底,相信拥有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资金实力优势的头部企业将率先穿越周期。”一家多晶硅龙头企业相关人士表示。